:::

失智症者內心世界探秘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失智症者內心世界探秘


       到目前為止,失智症,尤其是其中的阿茲海默症,被認為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還未能找出可以逆轉病程的方法。不過,若我們試著去同理其內心可能的運作過程,至少在面對及照顧失智者上,會有相當大的幫助,這幫助主要是發生在家屬和照護者身上。可以將患者看作是活在過去的人,對他們而言,時空不再是有順序的,他通常是憑著一些情感性的聯繫,在一些回憶中跳動。有點像,過去的事件變成他腦海裡的傢俱,他不時的在重新安排、重整。

       由於我們平常過日子,都是將自我的焦點集中在當下這一刻,以便處理各種繁雜、精細的事物,而將沒有即刻重要性的東西和資訊壓到潛意識裡。當失智症者腦中發生了病變,他已記不得近來發生的事,他無法集中焦點在此時此地,而是神遊於外人所不知的時空中,於是,周遭的人和事,在他看來便都成了陌生的。想想這種遭遇若發生在你身上,倏忽間你失去了身分認同,多麼的令人驚慌!所以,我們唯有以慈母之心,像對待不講理的小孩般去試圖同理、支持患者。不必強行跟他講理,而是在情感上給他充分的呵護,並且儘量在情感層面上互動。最重要的,是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設法提供安撫性的享樂,甚至讓他可以參與一些接觸大自然和土地的活動,在團體裡進行一些身體的律動,隨興起舞、唱歌,或塗鴉、玩黏土等等,可以安全地給幼兒或智障兒玩的遊戲。

       以上所探討的是有關失憶症狀可能的內在機制,我們不要一昧指責或害怕這種失憶情況的發生,而多多在環境上和互動上用同理心去臆測發生了什麼事,只要保證他不會傷到自己或別人,可以任他神遊一番。與此相關的,是有些患者可能心中牽掛著一些過去「未了之事」,想要完成過去心願,或重新經歷和家人、朋友過去情感性的創傷。這是無法阻止的,不如將之視為自然的回顧過程。如果它順利的宣洩排除了最好,若一再重複同場景,便表示有東西卡在那裡,此時有的支持性心理治療也許能發生效果,視病情輕重而定。

       無論如何,病人的表現和照顧者是誰,及照顧者本身的心態有關,你是當他是個無可理喻、骯髒可厭的老人來處理?或是能努力包容、同理他?雖然也許他已無法在理智上與你對話、講通,但即便是動物,也會與人感應。病人在某一個層面可以感受到你對他的態度,而起反應。比如說,患者的胡亂大小便,很可能是在表達他對限制性的活動空間或照顧者的不滿,說不出來,只好以這種行動來抗議。往往,在某一階段,失智者好像變另外一個人,為什麼?有些情形,他可能只不過在展現過去無機會展現或完成的面向。也許他年輕時曾有不同的夢想和愛好,而由於社會的限制、工作的要求、家庭成員的需要,他那個面向沒被認可,被硬生生的壓了下來,而在此時,由於自我意識不再那麼有力的集中在當下,不再有掌控全局的意志,於是那些其他的渴望和衝動便浮了上來,甚至有像精神症狀的幻聽和幻視。這些,可能是他心靈試圖整合個性中的矛盾、衝突面;可能是過去受壓抑的能量要求整合。總之,可視為他在心靈上的一個努力。

       失智者常常很沒安全感,所以將錢和個人用品東藏西藏,甚至誣告別人動用或偷拿他的東西,這對家人和照顧者會造成大的困擾和挑戰。惟有在情感上給他安全的保證,了解他對失落和死亡的恐懼,設法建立不同的互動模式。當我們深入失智者的內心世界之後,不僅要提醒大家,包括我們邁入老年的親人及尚年輕力壯的自己,多認識了解人類心靈和心理的運作模式,以期防患未然。

       我們首先要保持心智的彈性,避免僵化的、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以一種遊戲的心情,多多鍛練我們心智的「肌肉」。保持與自然的接觸,保持新鮮、好奇的赤子之心。保持對生命的熱愛。甚至在一個人不再需要為了生活打拼,集中心智於邏輯性思考的時候,何妨在能放下賺錢的重擔之下,開發自己的感性面,致力於某一類的創作,搞不好會多出許多素人藝術家,而少了許多失智者呢!

       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往往建立在他「有沒有用」上面。所以,時時動腦,常在面對挑戰的科學家、藝術家、政治家往往比一般人高壽,他集中精神的努力於當前的創作或工作,根本沒「時間」去注意「時間」的流逝,年華的老去。但,一旦他失去工作,失去職位,或失去了榮耀的光環,他的腦力沒處可用,他的情感得不到支持,很可能便漸漸走上失智者之路。如美國前總統雷根便是個好例子。至於在那些在自己深愛的領域努力不懈的人,如大藝術家畢卡索、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大指揮家托斯卡尼尼……等無數的大師,都是永不退休的人,他們充分發揮才華、發揮創造力,這樣的熱情和摯愛,他們老而彌堅!在失智症方面,我們顯然還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的努力,去發現可能的原因和可能的治療方式,但無庸諱言的,這種現象,最適用「進廢退說」和「預防重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