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愛行動,開啟新頁
--「豐富生命系列講座 紀念單國璽樞機主教的傳愛之旅」側記
張瓊齡/文
民國103年秋天,就在康泰基金會舉辦安寧療護傳愛種子培訓邁入第15個年頭,與單國璽弱勢族群社福基金會共同主辦「豐富生命系列講座--紀念單國璽樞機主教的傳愛之旅」,為彼此的傳愛行動共同開啟新頁。
單樞機本人在96~100年期間,參與多場次康泰基金會舉辦的安寧療護培訓課程擔任講者,陸續以「當我得到絕症時」、「划到生命的深處」、「讓愛天長地久-活出真愛無終窮」、「生死學」、「因為愛,生命更豐盛—心靈的安寧療護」為題,逐年、逐步分享他透過親身罹癌,得以越來越深刻的靈性體會。
103年兩場全天的課程,台北場次首先由本次共同主辦單位單國璽弱勢族群社福基金會 鄧世雄執行長,帶著大家回顧單樞機豐富的一生,接著是法鼓山現任住持果東方丈出席致詞,回顧其恩師聖嚴法師與單樞機的行止和深厚情誼。所有受邀擔任單樞機傳愛分身的講者們,除了本身及信仰上與單樞機有著深厚淵源的科技界人士--陳建仁副院長(中研院)、陳邦富教授(中山大學);也有從19歲確認罕見疾病發病,誓言成為生命鬥士,如今在立法院為安寧療護法案立法護航有成的楊玉欣立委;甫上任的江綺雯監察委員,在經歷學界、國代、立委、北高兩市政務官前後,曾是康泰基金會執行長,與單樞機主教密切互動達20年的她,每當在為民喉舌或接任公職前,都從單樞機的對話中得到啟示與教導;以及推動國內安寧療護已30多年的趙可式博士,作為一個安寧療護的先行者,趙老師現階段對於安寧療護工作者這個角色的看待是--臨終者的「助產士」及「引渡者」,一方面是協助臨終者跟此岸一切的愛與不愛平安道別,同時也把臨終者順利引渡到彼岸。
單樞機於101年回歸天父懷抱至今屆滿兩年,當一位聖者或世人眼中的偉人去世時,人們總說:「他的精神不死」,但事實上,善忘的凡人經常需要提醒,所謂「不死的精神」則更需要透過活生生的人和行動予以傳承。
當單樞機來到罹病的最後階段,已不再容許勞碌奔波,他依然透過文字,把自己三次病中出糗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寫下,還為這三次經驗代表的三種境界下了標題「掏空自己、返老還童、登峰聖山」,日前在9月13日台北場次的傳愛研習活動中,多位引言者與講者不約而同提及這個往事。
101年7月31日,單樞機寫下病中感言並發表在天主教教友週報。透過三次出糗經驗,讓數十年來穿著隆重道袍的他,原本與一絲不掛地懸在十字上垂死的耶穌,一直有段距離的問題獲得徹底解決。
最後單樞機說:「這時的我,連最後一點尊嚴也喪失了。」九旬病翁一生累積的榮譽、地位、敬愛…等,對於牧靈、福傳、拯救人靈、愈顯主榮,雖有不少助益,但有時,至少在下意識裡,讓他自滿,洋洋得意,有時甚至成了他追求的目標。這些「愈顯主榮」的墊腳石,反而成了他親近「掏空自己」一絲不掛懸在十字架之耶穌的「絆腳石。」
民國12年出生於中國河南的單樞機,23歲加入耶穌會,44年晉鐸,52年來台後,即開始從事教育文化與傳播工作。69年由聖座任命為天主教花蓮教區主教,在87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擢升為台灣第一位樞機主教,單樞機無不將「在基督內重建一切」這則牧徽格言奉為圭臬,他對於社會上的弱勢者付出,為促進國家社會的和平奔走,跨宗教間的交談,不遺餘力,一生獲獎無數。然而他卻自認為在生前的最後六年、生理飽受病痛侵襲的情境下所做的一切,更勝過先前幾十年的累積。單樞機不僅馬不停蹄地透過生命告別及傳愛之旅,正面迎向病痛的挑戰,還早早地為自己錄製好彌撒證道,只因不想流於歌功頌德;他在一只小行李箱中為自己安息時準備穿上的只有一襲平日的服裝和一雙布鞋,他打定主意要「一輩子窮到底」;預立遺囑要把遺骸還給大地,然而被他視為此生至為寶貴的財富--宗教信仰,則絕不能和自己一起入土,一定要傳給世人。
單樞機在95年獲知罹患肺腺癌第四期後,在與他暱稱的癌症小天使和平共存的狀態下,於96年8月至101年4月期間巡迴全台完成了219場的「向生命告別之旅」及「划向生命的深處」系列演講,他用自己的一生展示了如何從「善生」到「善終」的過程,有助於讓從事安寧療護理念推廣的新手與老兵們,獲得啟發;誠如江綺雯監委在本次專題講座的分享所言,今年8月30日在高雄、9月13日在台北舉辦的兩場活動,則是延續單樞機生前系列講座的第220、221場傳愛行動,真正讓單樞機所倡言的「活出愛的精神」,在他返回天家後,繼續延展的具體展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