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醫師先修營 in 台東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好醫師先修營 in 台東

 

居家服務(備餐送餐、協助打掃)
  中午過後,我們分成兩組行動,而我所在的這一組進行的是居家服務;年關將至,很多家庭都忙著大掃除,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的重點,幫行動不便的阿公阿嬤做年終大掃除。由居家服務的大姊帶領我們幾個小毛頭,展開今天的工作;過程中阿嬤一直嚷著:「隨便掃掃就好,反正過幾天風一吹又髒了……」但可以明顯感受到阿嬤的眉間充滿著愉悅。
  我想,我們擦去的不只是積了三年的灰塵,更是她心底的那一片濃霧。揮別了阿嬤,我們到另外一戶人家家裡,阿嬤剛好不在家,看到居服員大姐趁機丟掉阿嬤已經發霉破損的衣服,讓我感覺到居家服務不只是打理病人的生活,更是扮演著醫院與病患生活之間的橋樑,需要多一份的關心與同理心!在這幾個小時內,我們實際走進病人的家,看到病人在生活上實際的困難與不方便,我體認到:每一個之所以生病,背後都一定有一個故事,照顧病人不能單是治癒疾病,或是讓病人出院即可,更應該思考如何幫助病人重新回到社會裡,不論是單純的衛教、傷殘的給付申請,甚至是後續相關社會團體的介入,都是我們醫生必須幫病人想到、甚至穿針引線的。-12屆王尹柔。

  備餐時我們似乎無法幫上什麼忙,頂多只是切菜洗菜,也只能在旁邊看炒菜,所以正好能仔細觀察楊姐及其他工作人員的態度,他們是用愛心在煮每一道菜,從洗菜要經過三個槽,到炒菜專注的神情,都能看出這些食物不只是食物,裡面還有滿滿的關懷及愛心,深怕一個不小心,煮得不好吃或是被病菌感染,楊姐還說當她送出每一餐都會提心吊膽二至三個小時不能安心,直到確定沒有任何意外發生才能放心,她那種戒慎恐懼的態度使我省思醫師面對病人時的態度,在與病人接觸的有限時間裡詳細診斷病情並給予關懷,做每一件事時都能以病人的角度出發同理病人的感受,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做任何傷害病人身體或心靈的事,期許自己在未來不管病人數多寡,都能將他們視為珍貴的寶,細心呵護。
  送餐時我驚訝大黃姐對每位送餐對象都瞭如指掌,不管是彎曲的小徑、每位對象的名字、他們的家庭境況,甚至便當要放在哪個位置她都清楚,由此也能看出他們真的很用心,對自己的工作敬業,也對他人付出關懷。-25屆傅雅涵。

 

居家安寧、居家護理
  與黃主任及張醫師一起到居家安寧讓我學到非常多的東西,也讓我重新思考好醫師的定義。
  醫生雖然在社會裡地位蠻高的,可是要當一個好醫師必須要學會尊重病人與家屬的隱私,如男醫生能夠避免看患上乳癌的病者。溝通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位醫生必須要懂得放下自己、瞭解一些中藥的知識,並且要學習如何鼓勵病人看開病情。有些絕症患者都是非常的煩躁、不安,而且這也導致醫生無法判斷疼痛指數。我學習到了前輩所說的要治癒痛必須要治心痛與身痛,而這是醫生最終的目標!這也改變我對好醫師的定義。-30屆江卓鴻。

  今天去了居家護理,思考了很多,包括我們做居家照護的目的,到底什麼是有意義,我們正在做的事是否有意義,後來我才發現我忘了一個相當根本的問題,老人家是孤身一人而且相當害怕寂寞的,其實照顧幫忙也許是居家照護的其中一個重點,但我忘了陪伴才是居家照護的一個大本質,其實我們在思考一件事的時候常常只看見表面而忘了事情的本質,如果執著於我們究竟能幫到多少忙,這些是否真的有幫到忙,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沒什麼意義,然後就會慢慢失去熱情,然而如果想起了我們照護的心靈部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自然就會多很多,而照護也不會淪於事務性的按表操課。-28屆張祐禎

 

救星教養院
  剛抵達救星教養院門口時,原以為內部環境沒有很好(這也是一種刻板印象吧。),沒想到教養院內窗明几淨且色彩繽紛,仿若一個可愛的小學校。一開始由志軒為我們簡介教養院,如同其字面上的意思,這裡不只「養」,更重要的是「教」的成分。教養院希望這些患有腦性麻痺或肢體殘障的孩子能往好的方向發展,最好能自理生活起居,不至於漸漸退化。因此,「復健」在此院中的重要性自然不可言喻。志軒今天提到兩概念,我認為是值得思考的:
1.要用最適合的,而非最好(貴)的。因此院方有自己的木工及裁縫師,幫助設計多功能輔具。
2.在教養的過程中,應避免產生另一種殘障。對於一個無法自行進食的小朋友,若總是由別人幫他們選菜,那他們是不是喪失了選擇食物的能力?另外,老師也有提到教養院的孩子常有一種「哥哥姐姐病」,當外面的大哥哥大姐姐來時,本來會自己吃飯的變成要人餵,本來能用walker(助步器)協助走路的變成要人抱。如果一味的順著他們,僅能帶來短暫的快樂,卻阻礙了長期的發展。-18屆杜佳叡。

  在參觀救星教養院之前,對這種「教養院」、「療養院」的印象是灰暗又混亂的。老實說在到達那裡之前,我心裡帶著一點恐懼的心情,不知道自己即將面對的會是什麼樣的景象。
志軒大哥跟我們簡介完救星的規模、特色和願景後,吳元宏學長告訴我們,這裡是腦性麻痺小朋友的天堂,進去參觀後才發現,真的是如天堂一般美麗的地方。如同志軒大哥告訴我們的,救星從環境中盡量地刺激孩子們的感官,活動空間裡有豐富的色彩;他們提倡「個體」而非「機構」,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餐具、座椅、餐桌等等,而孩子們待的空間以「某某家」來稱呼,內部的格局擺設也像間小公寓般,分為廚房、公共空間和臥室等等。但是這裡像個天堂的原因不只是因為他的硬體設施,而是因為裡面的「人」。
  我們今天去接觸到的都是狀況比較不好、生活起居都需要非常多協助的孩子,剛剛開始和他們相處時的確會令人手足無措,因為幾乎無法與他們溝通而感到挫敗,但是老師們、志工媽媽們對待他們的態度就像對待一般的孩子,例如:我問老師其中一位女孩的年紀,她回答我「小一」而不是「七歲」,儘管女孩並沒有真的上小學。從老師們的言語、動作中可以感覺到對孩子滿滿的愛,覺得她們都好厲害,可以跟孩子們溝通(推孩子出去散步的時候連她是開心或是不開心我都無法分辨)、開玩笑,超有耐心地每天重複餵飯、洗澡這些基本卻艱難的任務。也很謝謝老師們對我們在那邊礙手礙腳幫倒忙的包容…替孩子餵飯過後(每一口都像在打仗一樣),深刻的體會到這類的照護機構對於減輕社會、家庭負擔的重要性。-19屆謝睿。

 

認識當地文化
  好醫師的第一站是史前館,一開始有點摸不著頭緒,不是來服務學習的嗎?為何要參觀史前館?在馮醫師的解說中學到很重要的一課:醫生必須要了解當地人的生活背景、生活習慣、文化歷史及和病人做朋友,如此一來,才能真正了解病因及協助病患。在史前館中,解說員重點式講了台灣目前幾個原住民族的特色,我在想,要在一個部落中服務的話,或許能先取得住民的信任,如此一來不管是之後行醫或推廣衛教都能得力不少吧!而這之中,文化又占著很重要的因素呢!-18屆柯德敏。

  今天的行程總覺得安排得很好且很特別。先是讓我們認識部落,了解他們的歷史,之後再讓我們去培質院及健康農莊,讓我們了解健康推廣中心想做的事、在做的事和目標;間接地讓我們思考了在了解原住民特有的文化和思想後,要如何把「健康」用原住民的方式推廣告訴他們。培質院的五位員工及整個聖母醫院在做的事,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他們的勇氣和智慧真的很令人敬佩。今天在車上歐陽醫師曾經問了我們一個問題,如果當有一天,所有的人都懂得照顧自己,擁有健康時,醫生們不就失業了嗎?那現在聖母醫院在做的事不是件很自相矛盾的事情嗎?聽到的當下我也這麼認為,但反覆思考了這個問題後,我突然豁然開朗,如果,有一天這個願望真的實現了,不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嗎?醫生心裡的希望,不正是大家都能無病無痛的嗎?-25屆蔡孟儒。
20070815台東照片.jpg
IMG_0546_resized.jpg
078_resize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