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醫師先修營 in 雲林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好醫師先修營 in 雲林

 

護理之家
  參加營隊這四天來,我每天都會利用空檔到醫院的護理之家報到,向靦腆的黃伯伯噓寒問暖一番,前幾天的時間較為零碎,每當黃伯伯的話匣子正要開啟,我便被迫離開,很難有深入的對談,今日我終於有一個完整的早上,能好好地陪在黃伯伯身邊。
  俗話說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個「寶」具有兩個極端的面向。其一、長者能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創造出獨特的人生智慧,所以我們常說人「越老越固執」,那是因為經驗及智識的累積讓長者參透了許多處世之道,凡事都有一套屬於自己根深蒂固的看法。身為年輕人,我們應該多向長輩請益,否則「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其二、很多時候長者們就和小孩子一樣單純、可愛,那是因為他們已視破紅塵,無意於世間紛擾,回到「看山還是山」的階段。因此,望著長輩們慈祥親切的笑容,就好像看到初生兒純潔無瑕的笑顏般美好而令人陶醉。黃伯伯就是讓我同時擁有這兩種感覺的「寶」,總是如此天真無暇,卻又在談話中帶給我許多啟發。另一方面,由於黃伯伯不識字,又沒有培養特別的興趣,因此他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乏味生活,白天除了護理之家固定活動安排外,幾乎無事可做。
  這讓我想起了張院長前天提點我們「第二專長」的重要,也就是要我們積極培養興趣,讓自己能過著多元充實的生活,避免上了年紀後成天無所事事,甚至行屍走肉。
  最後要感謝營隊安排這樣的個案關懷學習,讓我越來越懂得如何與長者溝通。台灣社會高齡化現象日益嚴重,老人醫學在未來將是一門顯學。因此,這樣的經驗著實讓我受益良多,未來行醫之途將更加平順!
-26屆張綜顯。

  今天到了若瑟醫院的護理之家,陪伴一位叫做小娟的老奶奶,她七十幾歲了,是一個很酷的奶奶,不喜歡說話,一開始陪伴她的時候覺得很挫折,因為看到其他人的爺爺奶奶都很友善很好聊,但後來想想,如果因為這樣而選擇病人,那我不就是一位很糟糕的醫師嗎?我為什麼會因為這樣而想要放棄我眼前的奶奶呢?說不定她只是比較怕生吧。所以更加堅定我一定要跟她成為好朋友,好好陪伴她的用心。
  果真皇天不負苦心人,小娟奶奶最後在我離開前跟我說了一句:「你什麼時候還會來,我要介紹我孫女給你認識。」讓我整個人融化了,原來只要肯願意去做,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吧,我是這樣想的。
陪伴,有時候是最好的治療吧。-37屆賴師正。

 

早療中心
  首先真的非常感謝斗六早療中心的主任精心規劃,替每個人安排了一位特別專屬照顧的小孩,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最直接的方法讓我們了解早療小孩的情況以及整個早療的過程。例如我所照顧的小裕小朋友,他是一位中度智障的小孩,儘管他在班上年紀屬於大的,但他完全不會說話,只是吱吱啞啞,老實說,一開始和他互動我真的有點無奈和無力感,因為我無論說什麼,他都不理我,而且由於語言又不通,我亦完全不知其內心的情感和感受。然而隨著相處時間增加,他漸漸會注意到我,體育課時隨著我正向讚美越多,小裕的表現就越來越好,所以我了解到其實他是有注意到我的,課堂上儘管昱穎的注意力時常不集中且不發一語,但至少他已在老師的訓練下認得了自己的名字,這或許對正常的我們並不算什麼,然而對他來說卻是一大步。在最後的吃飯時間,小裕竟時常主動回頭來看我在吃什麼,對我也會用一些聲音似乎想表達些什麼,儘管我仍不懂其意涵,但我知道他真的已有在注意我。
  從這次早療我深刻了解到何謂「生命會找尋它自己的出口」,在經老師們採取較嚴苛且不妥協的方式,學生們的潛力是能被激發,進而達到「早療」的目的。我覺得如此機構真的有其必要性,除了給予病患個人化治療,亦能以專業方式,包括音樂治療、物理治療等給予病患最妥善的照顧。-21屆沈至軒。

  到早療之家,看好多小孩他們都好可愛,中心主任已經在這裡付出八年了,聽他講話時感覺到一股熱忱在裡面,對孩子的態度,是愛,不是無奈,這是我覺得很棒的,而且從各樣的設施也看得出她們的努力,還有注意。在牆角怕小孩子撞到受傷,她們貼海綿墊,老師帶孩子上課時他們也花了很多心思要注意很多細節,誰的狀況今天穩定,誰今天情緒不太穩,誰的狀況怎麼樣要用什麼方式上他的課,還有怎麼依狀況協助每位小朋友,我在細節中看到他們的用心,也很敬佩這群用心的老師,他把他的生命用在對另外的好幾個生命付出,而且付出需要很多的責任感與愛,我在他們身上都看到很多。
  回想到第二天自我介紹時,所謂一位好醫師所應具備的特質,每個人有好多不同答案,如愛心、耐心、用心、專業等特質,我在這群老師身上看見了,她們很清楚知道她們在做什麼,她們在愛生命。最後沒有辦法跟她們再拍到照有點可惜,不過我想我會記住長頸鹿班的三位老師,還有孩子。-24屆江柏萮

 

典範訪談
  今日感觸很深的是與方姐(方秀仁關懷師)的訪談,在二年級人文課程中我學習到臺灣其實有多位外國人士為我們醫療貢獻很多,但畢竟是由講義、PPT所取得資訊有點不真實感,這次來到此醫院真實地與他們接觸,了解到原來服務人的心可以這麼單純、持續與廣泛,小地方的觀察、體貼就能讓病患、家屬、同仁深深感動,這不就是我們應該要了解的嗎?我們欲醫療的對象不僅希望病能及早康復外,更期待我們醫生能多聆聽那短暫的五分鐘,以及身為人的尊重。看似簡單但卻很難,但這才是要期許自己努力的方向。加油! -21屆吳瑀潔。

  晚上與宋維村院長的訪談真的學到很多,他真的是一位醫界的典範,對社會有許多的參與和關懷(特別在早療兒童方面)。我們談了許多方面的問題,從早療兒童標籤化、醫療糾紛、開放他國學歷認證、醫師是否納入勞基法、發展遲緩小孩的潛能發揮、希望從社會制度根本改變遲緩兒童的處境、以及最後院長的鼓勵,整場談話有感動到心底,也希望自己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擁有核心思想,並且義無反顧的去做。醫生是生命的守護者,就算醫療環境再險惡,我仍應擁有維護醫生原本最難能可貴的價值的勇氣與決心,這是今天學到最寶貴的一課!-24屆蔡雨玹。

  和畢耀遠神父的訪談中,有些時候不太懂畢神父的中文,即便如此卻也是滿載而歸。談話中有較易懂的勉勵(像是好醫師的態度)有更深遠更需要咀嚼消化的部分。像是「自由是做最正確的選擇」,這句話深深鼓勵了我、讓我有所反省,也能再重新思考我對人生的態度;並且更進一步的也連結了信念的部分,當時畢神父也有提到支持他自己的信念,他有提到有了「最終目標」那就可以義無反顧,無怨無悔的前進。
  在兩者觀念相連後我好像有了一個答案:如果醫治人,幫助病人脫離痛苦是喜樂的,是我的目標,那最後就也不會計較那麼多了。老實說我真的是恍然大悟,以前我曾經害怕現今的醫病關係在未來會使我退縮,但是我想只要想起畢神父就能重新調整好自己。-29屆林亞築。

 

安寧病房
  今天和瑀潔一起去平安病房(安寧病房)時,意外又幸運地跟到了一位居家安寧的病患,由於習俗認為「死有所終,落葉歸根」,所以這類情況並不罕見,當然也必須是居家環境足以support,種種因緣際會下才能進行居家安寧,個案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他有一位很愛他的老婆和盡責認真的中國籍看護雙雙照料,今天去時也在三合院內看見他的其他兄弟(3人),老先生被照顧的不錯,意識也清醒,過程中我看見阿嬤頻頻拭淚、頻頻詢問阿公是否可以撐過新年?而阿嬤對於阿公的付出,僅是構築在「愛」一字!真的是鶼鰈情深、令人動容。
  當然許醫師和阿長的耐心與專業,和病人家屬良好的互動關係,這不正是對於我們這群追求「好醫師」的學生們最佳的身教之一?
  不只是今天的安寧病房,從一踏入若瑟的那一刻起,我們向居家護理師淑貞姐、護理之家辛苦的工作人員、早療中心老師們、畢神父、宋院長、方姐、蔡副等等人學習了很多,他們奉行「humanity」的言談舉止,令我受用無窮。
  第一天分享會時涵碧學姐也說了一句很棒的話:「要先學會做人,才能學會做好醫師」,確實「同理心」是成為好醫師的因素之一。原來好醫師是該處處為病人著想,而不是受健保制度桎梏的醫師,追求完「卓越」後追求「我質」才是更高遠的目標。
  永遠不要以為有下一個明天,所以要把握當下!這是我從安寧病房病友身上所學習到的,的確在開關之間,情深緣淺,生命的長度非吾所掌控,但吾等仍能豐富生命的寬度,相信「成為一位好醫師」能擴展你我生命的寬度。也許在未來當我們為了一個遺忘初衷的理想奮進時,適時的停下腳步,回顧這些日子在雲林的種種又能重拾目標,邁出更沉穩堅定的步伐向前行。
我在雲林,收穫百分百。-21屆黃暉芸。

  早上參訪平安病房,護理人員進行例行性交班,報告每個病人的特殊狀況或需求,這對安寧療護病房是很重要的,因為醫生及護理人員是一個團隊,在與病人或家屬互動時必須口徑一致,避免不必要的誤會。接著我們跟隨許醫師查房,原以為病房氣氛會是沉重死氣沉沉的,但發現並非如此,家屬臉上都掛著喜悅的笑容,許醫師在與病人說話時會走到病床旁,俯身向前,輕握病人的手,在病人耳際說話,我覺得這些肢體語言都能拉近醫師與病人的距離,給予病人親切感和受到關懷重視的感受。參觀病房環境時,比較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懷恩室,那是臨終病人最後一程會待的地方,對安寧病房的病人而言,死亡是近在眼前的事,不像我們在談論死亡,死亡距離我們很遠,因此盡量避免臨終病人的恐懼、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是相當重要的。-23屆涂菁芬。

  早上,與兩位大四的學姐一組認識安寧病房。我們訪談了那裡唯一的病人,她進食困難,卻沒插鼻胃管。問護理師為什麼醫師會做這樣的決定,沒想到得到的回答竟然是「這是病人做的決定!」這個營隊真是天天都令人驚異,醫院裡病人權力比醫師大的地方大概只有安寧病房吧!
  經過護理師的解釋後我們才知道,安寧病房以病人為中心,一切決定都是以病人的舒適為原則。病人表示「醫不好、不想插」,醫療團隊就順從她的意思。因為,這時目的已經不是在「治療」了,而是讓病人寧靜地、享受高品質生活地走完最後一小段人生。所以醫療團隊的工作是告訴病人各療程的好處及副作用後,讓病人自己做決定。為我們介紹的護理長告訴我們由於安寧療護科以病人為中心,而護理師又往往比醫師接近病人,所以醫師與護理師組成的醫療團隊往往能平等運作,醫師會聆聽、重視護理師的意見,不會像其他科的醫師只發號施令。
  接著,護理長將發生在若瑟醫院安寧病房的真實案例改編成「模擬情境」,讓我們練習醫病溝通技巧。她扮演難溝通的病人,我們扮演試圖向她解釋的主治醫師。一個小時多後,我的感想是:真不容易。但我對說服的藝術又更精通了。溝通不一定是不斷講話、不斷說服、不斷塞病人不能接受的觀念給病人,沉默的陪伴有時反而能讓病人透漏心中最深的恐懼。到最後,我發現最能打動病人的,說到底,還是一直強調的「同理心」。
  親切的護理長真的幫我們上了一課,她還提到給護理師應有的尊重對醫師有很多好處,尤其是對實習醫師、住院醫師。護理師可以協助醫師完成很多工作。我想想也對,徐超斌醫師的書「守護4141個心跳」就提到他如何尊重護理師,護理師如何偏私地幫他完成許多工作,讓他睡得比同學都多。也聽過其他護理師提到,病人往往有些事不會對醫師講,卻會告訴護理師或向護理師抱怨。如果醫護關係好,這些情報就能傳到醫師耳中。醫護前輩們的殷殷告誡竟然都不謀而合,畢業後我務必要提醒自己,除了經營醫病關係,「醫護關係」也很重要。-24屆歐道昇。

 

門診見習
  早上去跟了蔡孟宏副院長的門診,之前我就知道蔡副是位很風趣幽默的人,這樣的個性自然就成他看診的風格。有些醫生面對病人時不苟言笑,用著冷靜的口吻問診,讓人有種難以親近的感覺。但蔡副院長用像朋友的口氣與病人去做溝通。
  雖然用詞較大眾化,但仍能感受到他對病人的關心。有個病人迷信吃多點藥身體就會好,但蔡副院長卻告訴他回去運動就好,在現今凡事都依健保走的醫療體系來看,已是難得一見了,之前我也曾跟過心臟內科主任的門診,雖然病人很多,一個早上有六十幾位,但他仍然用著很大的耐心聆聽病人的狀況。兩者展現的醫者風範不同,但都做到了聆聽這個原則。建立一個好的溝通關係,首先就是聆聽,去了解對方想說什麼。我想先做好聆聽,自然就能與病人建立起好的關係。-21屆張涵碧

  很幸運可以跟到胸腔科江榮人主任的診,原本一個人和護理師大眼瞪小眼有些尷尬,心裡非常恐懼,畢竟我什麼醫學基礎都沒有,跟一位觀光客沒什麼兩樣,直到「主任」出現。江主任一開始就完全沒架子,聽到我只有一年級,並沒有任何不悅,完全不把我當成一個累贅,反而安慰我:「沒關係,我們留一個印象就好。」江主任真的十分熱心又親切和藹,看診過程中我表示要上廁所,主任馬上答應,還指引我廁所的方向,令我相當訝異。
  在江主任腦中完全沒有「不關我的事」五個字,一開始進來診間的病患都是看糖尿病,高血壓,讓我一頭霧水,我到底有沒有走錯,胸腔科應該看這些嗎?但主任只是笑笑地說:「他們原本有呼吸道疾病,現在好了,卻還是習慣在我這裡看。」主任會把螢幕轉向病患,一一向病患說明這些數據代表什麼,檢驗圖上又顯示了什麼,而不是只丟給病患一個疾病,或是只丟給病患一些藥,就草草了事,這讓醫生的看病時間拖長許多,看了三小時,看不到三十位病患,卻讓病患心中的疑慮減少許多。主任也會綜合病患其他科的就診紀錄,面對病患的問題也是來者不拒,別科的問題也會簡單回答,並且相當認真回答每一個問題,絕對不會說「沒什麼啦」面對我這個觀光客,主任也十分認真教我,不管是用藥須知,還是TB如何檢驗等等,學到好多,我興奮到晚上睡前一直講,害同學都不能睡覺。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病人疑似有腫瘤,卻堅持不檢查,主任勸說幾次無效後,他拿出一張病歷表寫了一些聲明,仔細向病人解釋後,請病人簽名,同時尊重病患意願,也保護自己,真是重要。而主任在問完診後,總會跟病人說加油,看到病人回頭微笑感謝,相信病人會更聽醫生的話,只是一句小小加油,卻可以起到很大作用,讓我深刻體會到醫生這個職業的偉大,千萬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能遇到如此熱心的江醫師,是我和病患的福氣。-37屆陳鵬如


P1100554.JPG
DSC03500.JPG
P1180034(修)_resize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