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病人的失眠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癌症病人的失眠

 

撰稿林帛賢醫師

 

  失眠是癌症病人常見的現象。其中以乳癌病人而言,據研究顯示30%至88%的乳癌病人有失眠的問題,其中15%的個案在癌症診斷前就有失眠,33%的個案在診斷後才開始有失眠,而更有58%的個案表示癌症造成或者是惡化了她們的失眠。

  人類的睡眠主要有三個調控的機制,而癌症病人常因生病、治療而影響了這三個機制的正常運作,進而產生了失眠:

(一)  恆定系統:日間的活動,必須累積足夠的睡眠驅力(睡眠債),晚上才能幫助我們深睡。所謂睡眠驅力(睡眠債)的累積,主要是靠身體在日間活動過程中進行新陳代謝,產生幫助睡眠的物質-腺苷酸。睡眠就像是在“還債”一樣, 一夜好眠後,睡眠驅力(睡眠債)降至最低,隔天身體便能再回到一恆定的狀態,這便是睡眠的恆定系統。然而癌症的病人,因生病或者治療的緣故,減少了活動的機會,便無法累積睡眠驅力;而生活中增加了大量的休息,使得睡眠驅力在白天被“稀釋”使用,到了晚上便沒有足夠的力量,造成深層的睡眠,失眠便產生了。

(二)  生理時鐘:人類清醒-睡眠的週期遺傳自老祖宗,其實天生下來是超過24 小時地在循環。然而人類為了適應生活,靠著白天能受到陽光的曝曬,抑制腦中的退黑激素,而形成穩定的24小時週期。所以固定時間的早起曬太陽,是穩定生理時鐘,讓人可以“想早睡、就早睡"的關鍵。然而癌症的病人,多因生病、治療而改變了原來的作息。不用上班、整理家事,睡到自然醒,成了新的習慣。然而太晚起床,不穩定的作息,反而讓生理時鐘大亂,失眠變成了一定的結果。

(三)  警醒系統:人類因演化,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求生本能,從老祖先開始,便遺傳著一組讓人保持警戒的神經系統。現今科學的研究發現,失眠不只是一個“睡不著"的疾病,而是“太醒了”的疾病。人要睡覺時,必須要把警醒系統降至最低,否則即使有足夠的睡眠驅力,與生理時鐘的作用,依舊無法睡著。然而癌症病人,不論是初診斷時的震驚、治療過程的艱辛,抑或者是對於死亡的恐懼,即使痊癒,每天亦惶惶恐恐地害怕癌症復發的可能性,種種的壓力,使得癌症病人的警覺系統太旺盛,造成了失眠。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癌症治療的過程中,化療藥物、止吐藥、類固醇、嗎啡類止痛藥,以及抗荷爾蒙藥物等,皆嚴重地影響睡眠的品質。而癌症診斷後與治療的期間,許多伴隨疾病而來的焦慮以及憂鬱,更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

  安眠藥物的使用,成了現今處理癌症病人失眠的主流。然而對於安眠藥物使用,會傷害身體機能的擔心,以及吃安眠藥會上癮的恐懼,反而使得癌症病人陷入兩難的窘境。失眠的非藥物治療,便是利用理解,且利用上述調控睡眠的三個重要機制,而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且非藥物的治療,對於輕度失眠的成效也較佳。 但當癌症病人的失眠,是因為癌症相關藥物或者是焦慮、憂鬱症所造成,且嚴重程度達中重度時,精神科藥物的使用,便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使用精神科藥物的同時,合併非藥物的治療,還是能夠使所使用的藥物劑量減少,也可減少過度依賴與藥物成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