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衰弱症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不要衰弱症
 

撰稿|黃美涓 醫師

 

       台灣的居民愈來愈長壽了。但是長壽不是成功老化的唯一指標,現在大家都更重視健康活力老化。連國際衛生組織(WHO) 都提出「擁有健康,才能享壽」(Good health adds life to years)。

       隨著歲月流逝,人的身體器官及功能必然因損耗而日漸老化及衰退。而衰退的速度與使用是否得當有關,也與疾病關係匪淺。老化易招致疾病,疾病也會使人加速老化。必須主動及早作健康管理和健康促進,啟動身體的維修與自癒,減少不必要的傷害,就可以「活得好、病得輕、老得慢」,才能「老當益壯」而非「未老先衰」。

       內政部於今年(107年) 9月的公布顯示國人平均壽命為80.4 歲,然而這些增加的歲月卻常伴隨著多重疾病、失能。因此,台灣人在臨終前長期看護需求平均長達7.3 年之久。其中,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當中的衰弱症(frailty) 、肌少症(sarcopenia)、行動障礙症候群(Dysmobility syndrome)等議題逐漸受到重視。因此,衛生福利部公告「衰弱及失能防治」要列為老人族群健康照護的重要指標。

       衰弱症的定義,指的是介於健康和失能之間的一個狀態,在這狀態下更易受到外來壓力源的影響,而導致後續的不良健康結果發生,例如跌倒、失能甚至死亡等。臨床常用的指標採用2001 年Fried 研究團隊以生理層面來界定:

08-衰弱症(2).jpg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報告,台灣65 歲以上民眾衰弱症盛行率為5.4%,而且有高達41.5% 已經進入衰弱症前期。
衰弱症常一併出現的是肌少症(sarcopenia),大部份的成年人在40 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會減少8%,到70 歲後則更快,每10年減少15%。在大腿肌肉力量則更快,在40歲之後,每10年下降10-15%,70歲後則為每10年下降25-40%。肌少症不只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行動能力以及生活品質,同樣也會增加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罹病率、失能及死亡率。

       許多生理調節因子如賀爾蒙的調節、成長因子(growth factors)及維他命D 的合成能力、醣類代謝調節能力、老化引起肌肉纖維質與量的改變、運動神經的變化、生長激素和性激素下降,造成蛋白質合成減少、營養供給不足、久坐少動或臥病在床的生活型態、甚至過多的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其他影響肌肉維持的因則生理活動(physical activity)或生理功能與蛋白質的攝取;而肥胖、慢性發炎、骨質疏鬆、關節炎及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則是肌少症的增強或相關因子,但肌少症的發生真正核心機轉至今仍未確定。

肌少症的定義包含:

08-衰弱症(3).jpg

        根據統計,國內65 歲以上老年人,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約為9.4%、女性約9.8%;而80 歲以上的高齡長者,男性為18.6%、女性15%。而「行動障礙症候群」( Dysmobility syndrome) 指的是因骨質疏鬆、肌少症、關節炎、肥胖症、肌力不足等,導致易跌倒而提高骨折的風險。根據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的資料顯示,台灣男性老年成為「行動障礙症候群」高風險群的比例是89.8%,女性更高達91.5%。

       因此,老年衰弱症是失能前的表徵,必須及早積極介入,要每日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與富含維他命D 的食物,並維持規律運動,去避免及逆轉衰弱情形的發生,以預防或延緩行動障礙及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