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診療室的春天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診療室的春天


撰稿|編輯室

 

10多年來康泰能繼續在記憶門診中提供服務,

要特別感謝多位資深家屬,

其多年的失智症照護經驗,

幫助了無數就診的失智病人及家屬,

撫慰了家屬們無助及焦慮的心。

 

       每個星期二在耕莘醫院的記憶門診,有一群無私奉獻的志工,他們一方面為不安的失智症家屬提供相關照顧經驗與情緒支持,另一方面也因為每人都有過一段與失智症交織的故事,因此更能互相關懷扶持,感情甚是融洽。失智病人在就診時,需要全方位的診療與服務,一般門診無法完全滿足家屬與病人的需求,因此有了「記憶門診」,提供單一窗口的就診服務。自民國95年3月份起,每週五下午都會看到康泰失智組社工及資深家屬,穿梭在台大醫院葉炳強醫師「記憶門診」中服務人群的身影,這是康泰失智症家屬互助聯誼會開始支援「記憶門診」的起點。隔年10月,當本會董事葉炳強醫師轉任耕莘醫院服務,擔任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時,康泰這群由社工及資深家屬組成的服務團隊,便隨之前往耕莘醫院支援,於每週二上午「記憶門診」中,繼續協助失智衛教服務工作,至今已邁入10多年。

       早期的「記憶門診」時代,那時人們對失智症認識相當不足,志工們常需於候診者中,透過觀察、詢問來尋找可能的潛在失智病人及家屬,確實是莫大的挑戰;也因此常會被誤認為是推銷員或是奇怪的人,雖不是避之唯恐不及,倒也困難重重。儘管如此,志工們仍持續地參與服務,漸漸培養起自身敏銳的觀察力及累積不少經驗,後來轉移至耕莘醫院記憶門診時,就更加得心應手了。志工們儘管一週只有一天支援記憶門診,但要能持續且長達10年時間地投入並不容易。他們告訴自己就像是每週來參加一次家庭聚會般,「來這裡並沒有想太多,就是做自己能做的。」然而在記憶門診服務,難免會遇到疲憊和挫折的時候,他們卻能樂觀以對:「以前覺得『拿到』才快樂,後來才知道,能夠『付出』是一種真正的快樂!」「把握當下,也許這個家庭下一次就不再來了,但我們能做的就是服務那些願意留下來的人。」

       診間變化大,常有家屬與長輩在走出了大門以後,就恢復成彼此冷漠以對的狀態,或是彼此爭吵、爭一個有病無病的答案。「過去相信孝順父母是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然而見多了才發現家家真的有本難念的經。我們也許能提供知識、分享經驗,但最後決定還是在照顧者本身。」志工分享曾有一位計程車司機,在太太的陪同下前來看診,原以為司機的說話談吐都很正常,5分鐘後他卻如同錄音機般重覆播放地說著同一件事,但因為病人沒有病識感,反而一直責怪太太,因為他的太太說他有病;而太太則是難過於這樣的事實,也憤恨失智症的不公平。

       很多家屬都是抱持著希望來就診的,他們未曾明瞭絕大多數失智症會惡化、是不可治癒的,因此溝通上要很有技巧。曾有一位生活非常精彩的女性,不僅社交圈活躍,也經常登山運動、注重生活,但2個女兒仍發現了母親的異狀,試圖帶她去看醫生,然而母親只覺得他們過度憂心、認為自己健康無慮。直到有一次她騎著車在等紅綠燈,當綠燈亮起、身旁車潮洶湧而過時,她竟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類似的經驗持續發生後,她才願意尋求醫生的協助。「做我可以做的、不用跟別人比!」服務這麼多年,早已有許多經驗的志工們,常常提醒家屬應清楚自己各方面的狀況、限制及能力,避免過度的設定高目標,造成心力交瘁。志工們也會提醒自己,在提供陪伴與分享時,多一點支持、少一點建議,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家庭、每一位照顧者需要自己好好做決定。

      「不要把事情想複雜了!」儘管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年紀等,這裡的志工們都是樂觀以對、相信凡事盡心就好。「我只是做我能做的,不是什麼偉大的事,但就是覺得去做就對了。」正因為有這群志工的無私付出,幫助了許多失智症的家庭,相信這群偉大的志工們會繼續在記憶門診提供服務。


診療室的春天1.jpg
診療室的春天.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