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竊的靈魂-阿茲海默症的遺傳秘密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失竊的靈魂-阿茲海默症的遺傳秘密

 

撰稿|葉炳強 醫師
 

『主啊,求您帶領我度過未來的日子。』
(一個有遺傳性阿茲海默症家屬向天呼喊與禱告)
 
 

       <失竊的靈魂>一書是以揭開早發型阿茲海默症遺傳學之謎為主軸,帶領大家進入這個神秘疾病的迷宮,一窺其奧秘。過去大家耳熟能詳的老年痴呆症或失智症(Senile Dementia),其實就是指「老年期(晚發型)的阿茲海默症」(Late-onset dementia),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65歲以上的失智症盛行率約為3-8%,隨著年齡層的增高而倍增,80歲以上的比率可高達20-40%,按2000年的估計,全球約有1800萬位失智症患者,隨著人口構結老化的影響,到公元2025年,全球的失智人口將達3500萬。在眾多失智症的原因當中,以阿茲海默症所佔的比例最多,其次是血管性(或中風後)失智症。若以60歲為發病的分界點,60歲以前發病的稱作早發型失智症(Early-onset dementia),以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較多,早發型阿茲海默症的遺傳傾向較高,而晚發型則較不明顯。

       <失竊的靈魂>一書將「阿茲海默症」在上一個世紀對該病的描述、研究的史實及科技進步做了重要見證,其實失智症相關的描述在遠古時代就有記載,但真正把「阿茲海默症」做描述、研究及提出可能治療的方法,卻是上一個世紀的史實及科技進步的重要見証。這個故事始於1901年德國神經精神醫學家阿茲海默所治療及長期追蹤的一位51歲女性病人,5年後,病人過世之後,阿茲海默醫師做病理解剖發現兩項重要的病理變化,包括微小團塊(Plaque)及緊密成束的纖維(Tangle)。後來這些團塊式腦斑及纏結被認為是老年失智症不可或缺的病變,其中斑塊的組成被認為是以類澱粉蛋白為核心、再被神經膠質細胞及腫脹的神經元包圍。到1983年,格藍納醫師(G.Glenner)更研究出類澱粉蛋白的胺基酸組成。

       從80-90年代20年間,神經科學家利用「早發型家族性阿茲海默症」病人的研究,對產生類澱粉蛋白的基因變異有空前的成就及了解,其中包括類澱粉β蛋白先質(Beta-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在第21對染色體的變異,早老素Ⅰ(PresenilinⅠ)在第14對染色體的變異及早老素Ⅱ(PresenilinⅡ)在第1對染色體的變異,這些基因變異如何產生堆積在腦斑的APP蛋白片段A-β,又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如何預防減少A-β的堆積來治療阿茲海默症。

       常見於老年期的晚發型阿茲海默症,雖然遺傳基因的禍首並不如早發型家族性遺傳來得直接清楚,但科學家的研究也找到部份遺傳危險因子,如載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及α2-巨球蛋白(alpha 2-macroglobulin,A2M),這些說明晚發型的部份故事,或稱作「易感基因」,即這些基因會增加個體患病的機率,但並不代表一定會發病,即並非充份條件,也非必要條件,它的作用似乎需要其它遺傳式環境因素參與才會發病。

       上述有關阿茲海默症的百年發展史在<失竊的靈魂-阿茲海默症的遺傳秘密>一書,從魯道夫.譚茲(Rudolph Tanzi)博士口中娓娓道來,可說是深入淺出。因為譚茲博士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他本人就是上述許多基因突變的第一位發現者,書內相關故事、過程他自己都有親身或間接參與其中。許多書中人物是他的研究伙伴、科學競賽中的對手及朋友,再由科普作家安.帕爾森以偵探小說般的回憶式文體呈現,全書讓讀者有如閱讀偵探小說般去追尋那阿茲海默症致病主因,又如冒險家尋寶般去尋找那治療「長生不老」之藥或打開那使人類走入黑暗之謎(正如本書原著書名:Decoding Darkness)。但整個世紀故事或「世紀之病」(阿茲海默症曾被喻作Disease of the Century)的發展史中,有三位神經科學家值得大家致敬及學習的,他們是(1)阿茲海默醫師本人;(2)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病理學教授-喬治.格藍納醫師;及(3)本書作者-譚茲博士。

       阿茲海默醫師擁有傳統臨床神經精神科醫師所有的特質,他細心傾聽及觀察病人的病史、臨床症狀及演變經過,並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病人(奧古司特)死後,家屬同意接受病理解剖,使這個「世紀之病」的故事提前在上世紀之初就揭開序幕,吸引大家注意到腦斑的存在。

       格藍納醫師本身接受神經病理及生物化學訓練的科學家,他致力於解開類澱粉蛋白的組成奧秘,自己卻於1995年因心臟受類澱粉蛋白堆積導致心臟衰竭而死亡,一位記者評論說:「現代的阿茲海默症研究,有百分之80是靠格藍納起頭,並奠下基礎的。」但更令人佩服及感動的是他創立全美第一間專為阿茲海默症病人所設計的日間照顧中心,並親自參與照顧的工作,他的「全人」關懷(從病人腦內的蛋白質到病人全家)真是令人動容。譚茲博士,一位21歲出道,剛從大學畢業的研究助理,放棄他熱愛的搖滾音樂,一步一腳印的協助找尋杭丁頓舞蹈症的致病基因開始,後來卻全身投入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接受完整的博士訓練,成為當代阿茲海默症研究的世界級大師人物,按推算他現在才43歲。無論是搖滾音樂或是科學研究,他著重「夢想」、「堅持」與「團隊合作」,譚茲博士有一向令我相當動容的分享:「我們都不是巨人,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沒有人站在你的肩膀上向前張望,就表示你正站在他們的肩膀上」。

       本文篇頭那位遺傳性阿茲海默症的家屬及家庭並沒有向命運低頭,更沒有向疾病屈服,他們主動提供研究樣本給譚茲博士,更結合其它家屬喚醒大家的注意,他們的故事穿插在本書的各章的前面,也是令人讀後感動非常的。他們大聲的說:「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小孩也陷入這種黑暗的疾病中,我們要戰勝自己」。


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