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生命中的康泰人、康泰事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我生命中的康泰人、康泰事

撰稿|鄒繼群 院長

  我與康泰基金會的淵源,認真說來,開始於69年,我大一那年。

  那時候,康泰基金會的創始成員、桃園長庚紀念醫院院長的黃美涓醫師,當年正在省立桃園醫院復健科服務,她曾一度支援中油桃園煉油廠的員工診療所,由於家父是該廠員工,我從小就在廠區長大,所以剛進入台大醫學院、滿懷著行醫濟世憧憬的我,總會趁著放假時,跑去診療所觀摩前輩看診。

  當年的黃美涓院長還只是年輕的主治醫師,不僅對病人總是和顏悅色、態度可親,對我這個「不速之客」,也絲毫沒有不耐煩,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我這個小學弟的各種問題。在黃醫師身上,我看到一位基督徒醫師,是如何用醫療專業來服事上主,也在我心目中留下所謂「好醫師」的典範楷模。

  在台大完成學業、訓練之後,我來到永和耕莘醫院耳鼻喉科任職,當時延攬我的鄧世雄院長,也是康泰基金會的創始成員之一,同時曾擔任基金會18年的董事長。鄧院長可說是我醫師生涯的伯樂,他大膽啟用資歷尚淺的我擔任耳鼻喉科主任,更支持我發展科內各項業務,提供了我一片得以施展抱負的天地。

  更重要的是,鄧院長對於醫院經營、管理,具有與眾不同的遠大眼光,更有基督徒的博愛悲憫胸懷,在與他共事的20多年期間,讓我學習良多。在那個醫院普遍以「大」為美的年代,鄧院長就意識到,醫院發展並非只有擴張規模一途,而可以洞察社會的需要,將觸角延伸到醫院之外,更加海闊天空。

  所以,儘管在某些人眼中是「不務正業」,當年的永和耕莘醫院仍毅然投入許多其他醫院極少涉足的領域。例如,預期到高齡社會的來臨,長照需求必將日益迫切,永耕在20多年前就開始以公辦民營方式接辦長照機構,照顧身心障礙者、失能、失智、以及健康老人,至今已達五家機構、近千張床位的規模。

  除了機構式服務,永耕也積極將服務送到社區、甚至弱勢者的家中,10多年前就開始為獨居長輩送餐,並推展居家服務。為了照顧健康老人、延緩失能,永耕更組織老人健康自助團體「松齡會」,還與教堂合作成立社區健康促進據點,提供身、心、靈的全方位關懷,打造活躍老化的銀髮新生活。

  這些服務未必能為醫院帶來多少收益,有些甚至必須賠錢經營,但鄧院長始終堅持:盈利絕非衡量一項服務價值的唯一標準,因為教會醫院應該「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這才是愛主愛人的具體實踐。他讓我看見了:一個基督徒是如何從愛出發,經營一家以承擔社會責任為榮的醫院。

  後來,康泰的另一位創始成員、台灣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博士,在鄧院長介紹下成為我的病人,她也是一位令人如沐春風的基督徒,同時是個樂於溝通、配合的好病人,我為她治癒耳疾後,她還特別送我一幅「心手相連」的畫作,意義深遠。我擔任永耕副院長、院長以後,為了發展安寧緩和醫療而常常向趙博士請益,去年永耕安寧團隊更全員到成大醫院觀摩學習,對於趙老師一手創建與帶領的團隊所展現的安寧療護精神與靈性關懷,除了努力學習,更深深的被感動(我們團隊回來分享時都哭了)。

  其實,康泰成立30多年來,提供第1型糖尿病、乳癌、安寧、失智、健康促進等服務,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許多人。我後來才知道,我的二嫂在民國84年乳癌手術之後,加入了康泰,我家原來也曾是康泰的受惠者!

  這些冥冥之中的牽引,或許都是天主的安排,讓我透過生命中各個階段遇到的康泰人、康泰事,潛移默化地體會康泰的精神,所以,今天我有幸獲邀為康泰基金會的董事,才能知道該如何貢獻一己之力,協助康泰實踐它的使命:「撿人家不要做的、不願做的、做不來的」,繼續弘揚基督博愛的精神。